莒县“无柜台”受理模式深化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
发布时间:2021-11-01 08:54 浏览次数:22200
今年以来,莒县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大力实施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探索实施行政审批“无柜台”帮办受理服务模式,打破传统柜台隔离,实行开放式、管家式、延伸式服务,实现了与群众肩并肩、零距离、心贴心。自今年6月份试运行以来,办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5500多项,行政审批效率提高近1倍,行政成本压减2/3以上。
优化布局破隔阂,实现“无柜台”贴心服务。以往的柜台受理,工作人员在柜台内,办事群众被隔离在柜台外,使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存在隔阂感。撤销柜台,让工作人员从柜台内走出来,与办事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实现“一对一、零距离、心贴心”服务。一是开展“集约化、智能化”导办服务。将帮办代办和综合受理人员整合为1支帮办受理队伍,实现“一人负责、同步推进”,将原来需要的12名帮办代办人员、17名业务受理人员压减到14名,人员数量压减50%。创新实行群众网上预约、现场申请、智能呼叫导办模式,智能化选派帮办人员,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二是开展“肩并肩、圆桌式”亲情服务。拆除原有受理柜台,设置圆桌式群众咨询处,负责群众咨询业务;配备双人并排座椅受理桌,由传统“面对面”窗口受理变为“肩并肩”帮办服务,由过去“公事公办”变为“手把手”亲情帮办,拉近了工作人员与办事群众的距离,业务审批也更加高效便捷。三是开展“听民声、走流程”体验服务。广泛开展“听民声、走流程”体验活动,县级领导干部带头采取随群众办一次业务、受理一次审批事项等方式,到一线窗口现场体验办事流程,面对面征求企业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听取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纠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强中介管理等16项具体措施,真正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优化服务的“整改清单”。
优化流程除障碍,保障“无柜台”专业受理。从办事群众角度出发,对所有审批事项进行“拆分-重组-标准化”,编制标准化“受理事典”。一是拆分细化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群众办理单一子项的需求,将187项行政审批事项拆分成1192个最小子项。以“取水许可事项”为例,共拆分为取水许可、取水工程设施验收、取水许可证延续、变更、补证、注销等68个办理最小子项,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需求。二是优化重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群众办事往往只是“一件事”的需求,对拆分后的最小子项进行重新组合,首批重组了350项“一件事”,基本覆盖了群众经常办理的“一件事”。以“我要开酒店”为例,重组了营业执照、环评、消防、食品经营、卫生防疫等9个办理分项,将过去9套材料、9个工作流程,整合为1套材料、1个工作流程。三是编制标准化“受理事典”。对拆分的最小子项和重组的“一件事”进行标准化规范,统一申请材料、制式表格、填写模板,汇编成“受理事典”,使帮办受理人员不受工作经验和专业限制,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对照标准化“受理事典”完成帮办受理工作。“受理事典”从根本上解决了“只有专业人才能办专业事”的难题,为实现“无柜台”帮办受理破解了专业障碍,实现非专业人也能办理专业事。
优化作风提质效,延伸“无柜台”服务触角。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突出信息化全流程服务、重点项目一线、群众评价评议3项重点,构建更加全面的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延伸“无柜台”到网上办。建立帮办受理人员与办事群众“零距离”沟通的信息化渠道,远程指导材料完善、网上申报、现场踏勘问题整改等,全流程信息化服务,解决了过去群众办理复杂事项来回跑、反复问、多次改等问题。二是延伸“无柜台”到一线办。坚持项目为王,把“无柜台”服务延伸到重点项目一线,设立大项目服务中心,先后为30多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全程上门提供政策解读、材料申报、规费缴纳等服务,配套“拿地即开工”“重点项目容缺审批”等措施,确保项目“早开工、快落地”。三是延伸“无柜台”到群众中。实行“即时评”,办事群众在接受咨询、帮办受理业务后,即时在“一窗受理”系统评价;实行“扫码评”,办事群众不愿现场评价的,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用手机对服务事项进行网上评价;实行“卡片评”,办事群众不愿实名评价的,可持由咨询引导台提供的评价卡,投放到固定评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