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市委编办2022年创新工作① | 坚持创新引领 服务发展大局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机构编制“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12-09 15:53       浏览次数:3293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宣传2022年机构编制工作,现推出“市委编办2022年创新工作”系列专刊,陆续展示各科室的亮点工作和创新典型,为大家提供工作参考。

第一期选题为《坚持创新引领 服务发展大局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机构编制“新动能”》,主要从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构编制保障、提升优化协同高效的职能运转水平、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提升重点领域专项改革成效4个维度,总结今年以来的机构编制工作,其中多项工作获得领导批示肯定。

一、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任务,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构编制保障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找准机构编制工作服务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

是围绕中心工作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围绕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碳达峰碳中和、双减政策落实等重点工作部署,调整优化发改、工信、教育、科技、行政审批等部门机构编制事项,提升部门履职服务效能优化发改、科技、工信等11个部门统计工作机制,明晰责任、核增职数,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保障,相关做法被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辛树人批示。出台《日照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调优办法(试行)》,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部门倾斜。通过主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主动保障部门单位编制需求,首批对16个部门单位进行评估分析,向市委提出统筹71名调优编制向民生保障、应急救援、交通运输、临港产业等领域补充急需紧缺人才的建议。

二是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对标省级新区建设,开展开发区机构职能优化回头看,坚持一区一策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完善日照综保区体制机制,设立保税发展局,深化区区一体联动模式,提升园区协作效率。理顺市海洋发展局与日照经开区渔政监督管理职能,健全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完善市场监管部门派驻开发区机构设置,统筹考虑市场监管分局、大队和所的设置,加强开发区市场监管力量。

助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向省争取700名高层次人才周转事业编制,统筹市本级的300名周转事业编制,投放到市人才周转编制专户,服务人才引进。目前,已为市直部门及区县分配639名,保障重点领域引进博士、急需紧缺硕士用编需求。创新打造院企合作”引进人才新模式,探索建立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山东丰沃集团的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机制,有效解决高层次人才在编制、职称、待遇等方面后顾之忧,实现合作双赢畅通民办高校、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办理渠道,参照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事业单位做法,对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日照心脏病医院等民办教育、医疗机构公开招聘、入职手续、签订合同等进行科学规范,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二、聚焦流程再造、推动履职,提升优化协同高效的职能运转水平

把职能管理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环节来抓,促进部门高效履职。

一是开展进驻式、链条式专项监管。对承担省委十大创新行动、市委九大任务”“十大产业链的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推动改革创新、服务中心工作等维度,实施链条式、精准化跟踪监管,助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对党政机构改革调整较大的市场监管、海洋发展部门,成立专题调研评估组,针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机构职责不顺、人员编制结构不合理、编制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逐一研究论证并妥善解决;调整理顺市市场监管局、市海洋发展局机关内设科室职责、执法队伍人员编制、部分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等8个方面的机构编制事项,对需长期推进解决的人员结构老化、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海洋渔业科教融合等7个方面的问题,制定了具体改革方案,切实破解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

二是大数据赋能职能监管。自主开发融机关职能运行监管、事业单位监管于一体的职能运行监管与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定期抓取“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数据等形式,准确快速掌握各部门履职情况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今年来,共审核市直72个部门单位、209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履职数据6189条,针对发现问题拟定了120余项优化完善方案,为调优机构编制资源打下坚实基础。相关做法被市委书记、编委主任张惠批示肯定。

三是创新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为抓手,打破主管部门界限,重新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事业单位行业属性、专业特点设立15家专业考核委,确定27家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实行一事一策专业化考核,实现市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全覆盖。同时,将传统的年终一次性考核升级为平时考核+年终考核+综合评定的三位一体新模式,考核结果纳入全市服务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促进事业单位依法规范运行。

三、聚焦为民办事、破解难题,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一是在公共卫生领域,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专业医疗人员不足、防控资源短缺、流调压力大、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加强全市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力量,为市疾控中心增加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13;为加强党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将东港区、岚山区疾控中心升级为正科级,党组织书记和主任分设;指导区县在两年内补齐疾控中心110人员编制缺口。为新设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中心血站共增加事业编制15名,为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核增人员控制总量450,筑牢疫情防控常态化屏障。

二是在教育领域,针对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核查调研发现的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等问题,系统集成抓好问题整改,对全市中小学全覆盖式调研评估,做到编制清、底数明先后7次召集专题会议,积极稳妥推动问题化解向东港区、莒县精准投放省高层次人才周转事业编制185名,补齐中小学急需紧缺教师缺口;为市直高中,东港区、莒县、市属功能区中小学增加周转事业编制730名,补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缺口;全市动态调整中小学编制1121名,通过优秀教师互派、支教顶岗、定期交流等形式调配教师1788名,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教育资源配置

三是在生态保护领域,针对环保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明确、工作力量薄弱、机制不顺等问题,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在市生态环境局设立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秘书科,核增正科级领导职数、事业编制,服务保障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日常运转,助力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聚焦科学管理、高效治理,提升重点领域专项改革成效

围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将综合行政执法、应急管理、镇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进,构建高效能治理大格局。

一是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全市7支执法队伍重新核定编制结构比例,设置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拓宽综合执法队伍人员晋升渠道,积极破解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能力欠缺、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有力推动综合执法成效提升,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二是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梳理应急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情况,系统解决职责分散、执法机构不统一、执法权限不够清晰等体制机制问题,构建市、县、乡层次分明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会同组织部门协同推进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工作保障能力。在全市各镇街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加挂消防监督工作站牌子,明确112名人员专门从事消防安全工作,解决乡村消防安全工作“没有腿”的难题,为基层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做法被应急管理部原党委书记、部长黄明批示。

三是深化镇街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市内各区县及17个镇街开展专题调研,济宁、宁波、绍兴等市实地考察,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市委书记张惠、市长李在武分别做出批示,对下一步工作推进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批示要求,重点围绕赋权增能、重塑架构、理顺关系、数字赋能等方面,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推动县乡治理体系重整、权责重构、资源重配,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